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

克服困難從接受開始

有一次全班一起讀謝坤山的文章,


大楷很難得的主動跟我分享,


他覺得謝坤山很棒,他要向他學習。


我也不斷思考,到底是什麼信念讓他克服障礙,


很多人都是靠宗教的力量,但在文章中似乎看不出是這點影響他。


在大楷身上我看到了,


他認知到自己有某方面的困難,


而這些困難,並不會因為他承認或理解後就變得簡單


如果能正視,這困難的確是很難被突破的障礙,


相信只要願意耕耘,就會有收穫,


就算一分耕耘,0.000000000001的收穫,也是有收穫。


我們除了給他實質的建議外,更重要的是肯定他的努力。


能發現自己做不到並表達出來也是一種進步,


不要忽略他向大人求救的聲音,


否則這個聲音會愈來愈微弱,直到再也聽不見。


 


之前輔導一個孩子,總是開口閉口說自己是過動兒,


所以怎樣怎樣.....,


當時的我,也認為他因為認定自己做不到,


所以才沒進步,從沒想過他可能正在向我求救,


沒給他任何有建設性的支持,


因為大楷,讓我知道這些孩子的真正需求,


也是他,讓我體會到什麼是知足常樂,


以前總想當孩子的守護天使,


也許他才是上天派給我的小天使!


IEP會議

今天到學校開IEP會議,


很可惜不分區巡迴老師沒能參加,


每個老師都說大楷沒什麼問題,


不會造成老師的困擾。


最弔詭的是有位老師說,他不覺得大楷有什麼問題,


但以前卻是常跟我抱怨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


另一個老師也說在課堂上,


突然聽到一個孩子大聲回話,但發現是大楷,


原本打算要開罵,馬上說"沒事"。


這讓我更確定,他們所說的"沒有問題",


是他們調整過對孩子的期待之後的結果。


當人們知道孩子不加修飾的"直言不諱",是因為亞斯柏格,


那些加諸在父母身上壓力,似乎減輕了不少,


他們不再怪罪父母沒教好,也不再覺得孩子的問題嚴重。


我很慶幸當初沒有因為怕被"貼標籤"而放棄評估,


今天大家才能用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來看待他的行為。


但這也讓我知道,在我們的社會未能包容更多不同的聲音前,


我們恐怕要一直努力下去。


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告訴孩子事實

對於該不該告訴孩子是亞斯伯格症,


該怎麼告訴孩子,一直是身邊親人最大的考驗。


我們擔心孩子知道事實之後會自暴自棄,


對自己的困難採取逃避態度,


甚至變得不快樂,不喜歡自己!


對於這點,我的想法是:


如果父母能欣然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孩子就會有力量面對困難。


 


第一次到醫院評估,治療師請我用簡單的三句話描述孩子,


我突然發覺,不知該怎麼形容。在思考過後,我說了兩個形容詞就停住,


治療師問我能不能用正面的詞去形容他!


當時嚇了一跳,我從未發現對他居然是負面的看法。


 


醫師這一句話,等於是給了我一計當頭棒喝,


我開始用正面的角度看待他的行為。


原來我對他的擔心,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變成負面的認知,


原來我也跟其他人一樣,一直用負面解讀他的行為。


 


人因不了解而害怕,我們害怕亞斯柏格症。


我們天真的以為,不告訴他,他就會認為自己跟別人一樣。


如果給他這樣錯誤的認知,對他真的有幫助嗎?


我認為不,


所以我選擇告訴他事實,他的確和別人不一樣。


因為不一樣,他可以很輕鬆的解開數學試題;


因為不一樣,他可以觀察到別人從來不曾發現的事實;


也因為不一樣,他不能理解,別人輕易了解的真相。


這些都是因為不一樣,而可能產生某種程度的誤會,並不是誰的錯。


我很高興,他願意學習大部分人是用什麼方式說話;


我很高興,他願意忍耐大部份人都不覺得難受的聲光效果;


我很高興,他願意接受大部分人對他的不理解。


我不知道我這樣做是不是最正確的,


但我的確看到,


他越來越快樂,


越來越懂得做自己!


 


 


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面對他人批評 做好心理建設

 





文/袁宗芝
「他怎麼會不懂?他背詩都背得比別人快。」
「小孩不乖就是要教,父母不能這麼寵溺。」

幾乎所有心智障礙兒童的家長最感到為難的,就是孩子表面看來很正常,
實際卻有部分理解、分析、記憶上的困難,因而造成學習或溝通的障礙;
但這些不容易用三言兩語說出,讓別人明白。


像記憶力特強型的自閉症兒童,
對情緒表現和社會化行為卻有理解和分析的困難,
所以在學校,就時常讓老師或其他家長感到困惑:
為什麼這麼一個聰明的孩子, 卻不會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或一同遊戲?
而對一個有衝動特質的過動兒,打人惹事的情況時而發生,
父母有時連該不該解釋都進退維谷。


在各式 各樣和家長座談、講習的課程中,
總有許多家長要求協會多宣導,讓社會大眾來包容我們的孩子;
但實際上要做到公平、客觀又全面性的宣導,是極為困難的。
每個 孩子的氣質和行為都不同,
要宣導什麼樣的標準模式才最具有代表性,
而一些不是那麼標準的個案,
又要如何自圓其說,為他們爭取自身的權益呢?


在宣導的同時,
無異是將孩子部分不當行為或不符合社會化的行為,
做合理化的解釋,以求得社會的認同;
一旦這些行為被認同,孩子還有動機修正或改善嗎?
原來有機會藉由自然的社會經驗,
促使他的自發意願,是否又被我們無形之中磨滅了呢?
所以我對社會宣導向來非常小心,
儘量不用行為特徵來解釋,以免造成負面的結果或多餘的爭議。


我是從自閉症孩子身上開始學習教育的。
面對這種最廣泛性發展障礙類別的孩子,
所呈現的形形色色問題行為,我感到十 分的無力。
後來,我認清,要將他定位為一般的孩子,
只是有著較多的困難,
這些困難需要我點點滴滴幫他找出來,
教導他自己去因應,以提升他的適應能力。
不論他的能力到什麼地步,
永遠不要放棄讓孩子更社會化、更具社會適應能力的目標;
而不能只有被動的期待社會環境對他的接納。


中國人大都重視顏面和禮教,如果孩子當街翻滾,
父母第一個反應常是看看有沒有路人在看,
甚至擔心被批評:
「爸爸、媽媽怎麼教的?怎麼放任孩子在地上打滾?」
如果有長輩在身邊,則更有壓力。
這時父母通常都會趕快安撫或滿足孩子,
以求馬上打發這個問題行為。
殊不知這種對一般孩子不當的教養方式,
對心智障礙孩子更是重大的錯誤。


我的孩子小時候為了吵鬧要某個東西而在地上打滾,
當我無法用言語溝通讓他了解,我就會離開他的視線。
當他發現媽媽不見了,
就會轉換他原來固著於物品的心思,而開始擔心媽媽在哪裡?
等他產生焦慮時,我再出現,快速的帶離他。
至於在這個過程中,別人會有什麼批評,我都不會在意,
甚至我還會回瞪別人的「雞婆」。
我也常跟家長分享:
路人甲、乙、丙、丁和我們最多只不過接觸那麼幾分鐘,
犯得著為他們犧牲掉我們對孩子的一生教育嗎?
所以上街時,家長要做好心理建設,就當戴上了隱形面具吧!


兒子大班時,有一天問我:「媽媽,『笨蛋』是什麼?」

不用說,一定是他自己被人家罵還不知道。
我回答:「『笨蛋』就是說別人做得不對或是不好。
但是說別人是笨蛋的,自己也是笨蛋。」
他聽了,睜著大眼,很有興趣的樣子。


我再告訴他:
你如果覺得別人做得不對或是不好,
你應該把好的方法告訴他,把他教會;
如果你只會罵他笨蛋,卻不會教,那你自己也是笨蛋。」


從此以後,他就對這些罵人的話免疫了,別人罵他,
他可以不理會,也可以罵回去。
一直到今天,這個解釋,都還能有效的提示他在同儕關係中,
對一些惡意批評應該採取的反應行為。


很多特殊孩子,到了高中,還會為別人批評的話而揮拳;
我們有時也可以從某些父母身上看到同樣在意別人批評的作法。
其實家長和孩子都要認清,
任何人都無可避免會有被批評的時候,
家長和孩子要有健全的觀念,
不要隨著別人的批評起舞,這才是家長真正該展現的身教。


為了避免孩子在社會行為上的偏差,認同別人的社會化要求,
我們不能只反批評別人,也不能一味制止,
要想出有效能的因應策略,培養自身的免疫力;
除了避免惡性循環外,有時還能化解雙方的暴戾之氣,
也讓孩子展現比別人更強的適應力。


親愛的家長,請你一起來試試看吧!

 


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過年雜記

今年過年,因為楷子爹初二就上班了,所以這幾天都在娘家過!


不知是假期太長,還是大象忘了帶的緣故,大楷這幾天的情緒很不好!


弟弟都快受不了,一直跟我抱怨哥哥比以前更誇張了!


不斷找他的麻煩,跟他溝通也溝通不來!


但仔細觀察,似乎也沒有那麼嚴重,


只是相處的時間變長了,很多小問題一直發生,


也難免情緒會受到影響。


大楷每天都會說他想念他的大象,很想回家,


但我告訴他天氣冷又下雨,我可以讓他玩WII轉移注意力,


累了就不會那麼想念大象了!


他也可以接受!


睡覺時,還是會一直念,我讓他抱我的絨毛衣,


他雖然說大象毛比較短比較舒服,但是他還是願意抱著衣服睡!


媽媽看了也覺得很驚訝,認為我的努力真的讓孩子改變了!


最讓我開心的是一直無法接受大楷的長輩,


也發現大楷有一些不一樣!


雖然這幾天大楷的情緒,讓我也發了好幾次脾氣,


也有一瞬間會覺得好累,覺得自己快受不了了!


好希望能馬上轉變他的想法,


讓他知道我們到底在意什麼,我們為什麼會覺得很難過!


冷靜後,或許該"換個角度想"


想想他在意什麼,想想他為什麼有情緒?


會不會更有建設性呢?


2010年2月16日 星期二

專訪澳洲情緒教育推手寶拉‧芭芮特:情緒教育七要訣


作者:賓靜蓀  出處:親子天下
澳洲昆士蘭大學心理系教授寶拉‧芭芮特,
從研究、治療兒童及青少年焦慮症開始,
二十年來,她在布里斯班建立的Pathways治療中心,
幫助了無數澳洲的孩子和家庭。
以下為專訪內容:
 
 每個人都會擔心,但大部分的人可以很快的甩掉不必要的擔心,


把不愉快放到「架子」上,繼續往前走。


但是有些小孩「決定」要多擔心一點,他們會避免做很多事,


不想上學、不讓自己快樂,日本有很多強迫性焦慮症的孩子,


例如,他們相信一定要洗手洗十次,家人才會平安,


這樣就要接受治療。


每五個孩童中,就有一人會罹患焦慮症或憂鬱症,如果沒人幫忙,他們會長大成為很有才華的人,但是沒有挫折忍受力,」芭芮特心疼的說。

flash.yansh.com. n5 T+ _2 m, |! O- V6 ]<
她因此愈來愈清楚預防的重要性。
她將自己研發出來的治療焦慮方法,
修改成一套給中小學生使用的預防課程「FRIENDS」。
這套教材幫助孩子學習處理負面情緒的技巧,
提高孩子面對逆境的能力(resilience),
是唯一獲得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情緒教育課程。
flash.yansh.com. n5 T+ _2 m, |! O- V6 ]<
生活裡或多或少都有壓力,
只是,如果孩子有比較多的保護因子,
例如親密的依附關係、有愛的家庭或延伸家庭(祖父母等)、
正向的友誼、足夠的睡眠、健康的飲 食等,
就會有比較好的抗壓性。
我們不能避免生活中的壓力和擔心,
但是面對壓力和擔心的技巧是可以學習的,而且愈早開始學愈好。

flash.yansh.com. n5 T+ _2 m, |! O- V6 ]<
情緒教育課程:FRIENDS
按照年齡(四至七歲、八至十二歲、十三至十七歲),
有不同的學習內容和方式。

由七個課程重點的英文字母縮寫所組成。
最剛開始,我們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感覺(Feeling),
認識別人的感覺,然後 去調整感覺,也就是要做自己感覺的主人。

第二步要放鬆(Relax),這有很多技巧,
例如想像一個很平靜的地方、利用味道、聽覺放鬆、跟寵物玩、看書,
每 個人都有不同的放鬆方式,
但前提是絕對要避免電腦、電視等大量聲光刺激的負面因子,
儘量到大自然裡做運動、玩耍。


第三步是我做得到(I can do it !)!
教導孩子把負面想法(紅燈,停止)
改變成正面想法(綠燈,盡力而為)。
用適齡的方式教導,
例如用遊戲、活動、角色扮演等,讓孩子練習。

第四步是探索 解決問題的辦法(Explore solutions),
年紀更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學習如何設定目標,
尋找角色典範、支援團體。


第五步叫做「現在獎勵自己,
你已經盡力而為(Now reward yourself.)」。

第六步則是別忘了多練習(Don't forget to practice.),
建立自尊,快樂跟自己、跟他人和世界相處。


最後要學會微笑,平靜面對人生(Smile and stay calm),
相信自己可以真正快樂。
學習交朋友、健康面對同儕壓力、學習妥協,到最後就要改變習慣。
這些技巧都很實用,不能只是想法,而要去練習,
愈練習 就會愈熟練,好像學習外語一樣。


教育的重點在預防

不只孩子,我們也有給父母、老師學的課程。
「預防」在短期內幾乎看不見成效,
所以常常很難說服政府支持我們的預防計畫。
但是我已經做了二十年,我看到那個 效果,
很多孩子長大後都還跟我保持聯絡,我知道一定有效。
與其放任孩子不處理好自己的焦慮情緒,
一直到青少年、成年變成憂鬱症,
之後再來治療,預防所花的經費要少得多。


在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挫折復原力(bounce back),
而且愈早學會面對壓力的技巧愈好。
父母的教養方式能保護孩子免於焦慮。
最理想的教養方式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很強的連結、
大量跟孩子相處的 時間、儘量創造歡樂經驗、一起走向大自然,
就是不要坐在電視、電腦前面。
現代父母很忙,但再忙也要擠出十五分鐘陪伴孩子。
等孩子大一點,則要注意紀律。


當然,我自己在家裡也經過一番學習。
我和我兒子很像,所以相處很容易,但是和我女兒就有很大的衝突。
她現在已經二十七歲,是個律師,但在青春期時,她總是 跟我唱反調。

我也有生氣的時候,
但是父母要分辨愛和喜歡,要清楚告訴孩子:
「我很愛你,但是我不喜歡你這個行為。」
父母可以在氣頭上離開現場,
告訴孩子你要出去一下,但是一定會回來。
孩子不可能天生就很惡劣,
如果行為表現出來如此,
一定有背後的原因,我們就要去找出那個原因。


引用自: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201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忠於自己的位置

今天回長庚複診,原本以為醫生會有"驚為天人"的反應,認為大楷跟上次完全不同!


一到診間,大楷又"打回原形",問他話不會超過5個字,也不看醫師!


也許是醫師問的問題都是開放性的,這些問題是他最不擅長回答的吧!


醫生說因為環境陌生,也會不知如何自處,這是很自然的反應!


不過,這次也有了一個大發現:他似乎找到自己的定位,表情明顯快樂很多。


醫生說: 他是"經典"的亞斯柏格,完全沉浸在自我當中,很難左右。


上了大學之後,大家都會是各過各的,應該不會有大問題,


只是以後找工作要特別注意,要找能獨當一面或是研究性質的工作,


避免需要團體合作的工作,不然他會做得很辛苦!


目前我們都可以放心了,因為他很喜歡自己一個人的感覺!


努力了這麼久,心中的大石頭總算能放下,


雖然,他在人際上仍有困難,但他並不為此感到痛苦,


也懂得跟人保持一定的關係,不互相干涉,


我想,父母的認同,讓他做自己,


是我能給他最好的禮物吧!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新版尊重VS舊版尊重

         常常聽老師和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不懂 尊重,越來越沒大沒小,動不動就頂嘴」。到底尊重是什麼呢?我到網路查了一下,有人說


尊重是「尊敬」和「莊重」。
所謂尊敬,是對祖先、鬼神、長輩的應有的態度。這種態度就是要表示恭敬服從,這種服從性是絕對的。因此不可把君臣關係納入其中,因為如果天子失德,人民有理由革命。
但是對於父母,因為有生養的恩德在,因此無論父母待自己如何,都不可對其失去尊重的心。
只不過,所謂尊重,也只是一種心理狀態,並非表示必需做父母的無理要求。而當父母行為有過時,也應該予以勸告;最後,「小則受,大則走」,不可因為尊重父母而使父母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有尊敬的心,並隨情況不同而改變尊敬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尊敬。
所謂莊重,就是一種嚴肅的態度。「君子不重則不威」,意指君子不莊重,則沒有威嚴。
莊重基本上就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一個人心理所想,雖未必非表現出來不可,但是在公眾場合,就必需讓別人看出來你的想法(我是指如果你是主角)。比方說,如果總統在國父誕辰時穿著T恤短褲去獻花,即使他說他內心很莊嚴,大家也不會相信對吧。
總而言之,尊重就是一種內心對對方有敬意,然後外在合乎禮儀的行為。
對了,一切行為都應當以真誠為根本,否則一切規則無任何意義。』


也有人說


尊重是接受他人為一個完整而獨立的個體,允許他人擁有自己的感受與經驗,不論這些感受或經驗是好或不好的。也就是接受他人真正的樣子與其獨特性,接受他人是與別人不一樣的。尊重是很抽象的,因此大致上行為表現內涵如下:
一、接納他人為一個「人」,是值得尊重的
二、尊重他人的自我決定權
三、願意與他人在一起
尊重是我們自己面對他人的德行、涵養,是自發性的,然而「怕」是指我們被威脅、屈服或在被動的狀況下所採取的行為與情緒,兩者當然相去甚遠囉!


尊重就是雙方,站在同樣的高度溝通,並且有包容的氣度,接受的胸襟,不拘泥一個局部的框框。


         看完之後,我終於知道為何會出現這麼多的紛紛擾擾,原來大家對於尊重的解讀,有這麼大的差異。


第一種認為,尊重就等於絕對服從在加上道德判定,是屬於比較主觀的。在我們的上一代常常看到這樣的觀點。


第二種認為,尊重就是對等的接納彼此的看法,是屬於比較客觀的。這種觀點在外國電影中常常可以看到,也許是媒體效應,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傾向這樣的看法。


因此,彼此就出現了「代溝」,例如:


獻花一定要穿著正式才代表莊嚴,一定要打招呼才合乎禮節,才表示尊重,這些對於上一代非常重要的事,這一代看來只是矯柔做作罷了;


對於現代的愛情觀,這一代認為自己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上一代也不置可否!


           現在正處於世代交替的階段,我夾在中間看著兩方人馬隔空交火,時代的洪流推著大家往前進,上一代的聲音似乎也慢慢削弱了,


而我也在學習怎麼尊重世代的轉變,不讓自己淹沒在滾滾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