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認識亞斯伯格症


【醫學報導】
認識亞斯伯格症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心理師 顏孝羽

         8歲的小華經常生氣,玩捉迷藏時,同學說數到十開始抓,同學數到九後過去抓他,他生氣一把推開同學並大罵:「還沒數到十,怎麼能抓?」;另外,老師請小華幫班級關燈,一次同學看小華掃地工作做比較晚,順手幫小華關燈,不料小華卻認為同學愛管閒事而非常生氣罵同學;

        上自然課時,小華不顧老師在台上講課,就自顧自舉手發表在百科全書裡看到的知識,但老師已在教新的主題。經醫師和心理師之評估才知小華為亞斯伯格症患童,因此做事較缺乏變通,堅守規則,並對他人行為背後之動機進行負面的解釋(「愛管閒事」而非「他想幫助我」),因此在學校常和同學,甚至和老師發生衝突。

        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主要是神經心理功能異常,導致學習與生活適應困難,男女比約八比一,在1944年被維也納的一名小兒科醫師叫亞斯伯格(Hans Asperger)所提出,經過50年後(1994年),第四版的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DSM-IV)正式命名「亞斯伯格症候群」。

亞斯伯格症之主要特質有三:第一、人際互動有明顯困難;第二、語言溝通表達有困難;
第三、有特殊或過度執著的行為或興趣。

        他們看起來雖然與一般學童無異,智力發展也與一般兒童大致相當,但在情緒和人際關係之發展卻低於生理年齡約2到3年,往往用較不成熟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情緒或人際衝突,造成自己和身邊的家人,同學之困擾。

亞斯柏格症兒童之核心問題:困難理解社會規則

             亞斯柏格症兒童之核心問題源自於他們無法理解社會規則,如「為什麼要排隊?」、「他怎麼可以作弊!」。跟同學起衝突之後,老師愈想制止孩子的行為,他們愈會本能的揮拳亂踢,尤其當他們感覺被誤解,或感覺老師處理違反「原則」時,他們情緒反應更為激烈。其實他們只是用比較原始、不成熟的方式反應情緒,並非有暴力傾向,但過當的情緒表達方式常被人誤解。事實上亞斯伯格孩子長大後反而常是被霸凌的對象,並且因人際關係不良,當受霸凌時,較少有同儕願意挺身而出而默許霸凌行為。這種外觀、智力、語言功能正常,但情緒處理和人際互動能力有明顯困難之狀況,已為一種隱性的障礙,需要醫師,心理師,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協助。

目前台灣的亞斯伯格學童領取的是自閉症之身心障礙手冊,沒有特別註明亞斯伯格症。過去被歸類為自閉症光譜疾患(Autistic Spectrum)之一,但亞斯伯格患者比起典型自閉症患者在人際互動上較主動,但互動技巧差;語言發展比起自閉症之兒童正常,甚至有豐富的語文常識,但卻不擅長使用語言溝通,尤其當情緒來時,更困難清楚地描述事件經過,也困難用言語表達感覺,而以肢體動作和暴怒加以回應,使得他們在衝突事件中往往是「被害人」,但看起來像「加害者」,而常成為受罰的對象。

協助亞斯伯格症學童:從生理、心理到社會環境宜多管齊下

        了解亞斯伯格孩子的特質,看到衝動外表下所隱藏的困難,才能對症下藥。協助亞斯伯格症患童需從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環境多方介入:
  1. 生理層次:         一般而言亞斯伯格症沒有藥物可以治療,但若同時合併有困難專注、活動量過高或憂鬱焦慮之情緒,則部分藥物可以協助改善不專注或情緒之症狀。您可以帶孩子至兒童心智科評估,讓醫師決定是否須配合藥物治療。
  2. 心理層次:        多數亞斯伯格症患童因長期之同儕拒絕或親子關係衝突,不少學童有自尊心低落或憂鬱之傾向。因他們困難理解社會規則及別人內心之想法,試著讓學童明白別人內心之感受,並教導在某些情境下如何表現出適當行為,可減少人際衝突和同儕拒絕。同時,教導他們認識自己和同儕之不同,發掘自己的長處(例如對某方面有博學多聞的知識) 並接納自己的短處,對亞斯伯格症學童之自信心養成也非常重要。
  3. 社會環境層次:
(1)家庭環境
        父母宜接受孩子之特質,即使孩子今日在校闖禍了,也宜以「不批判」的態度傾聽孩子的想法,並了解孩子看待事件的方式;同時,父母宜協助孩子交友,必要時,需協助孩子選擇交友對象,並適時示範適當之互動技巧讓孩子觀摩學習。

(2)學校環境
        家長宜與學校教師溝通,協助亞斯伯格症患童在校取得相關輔導或特教資源,以確保當衝突事件發生時,學生在校有人可以協助。同時,班上若有亞斯伯格症學童,導師宜徵詢家長同意,對全班進行班級宣導,使同學認識「亞斯伯格症」;另外導師可安排善良的同學作為孩童的守護天使,當下課或老師看不見時,可適時保護學童免受欺凌。

        亞斯伯格症學童許多都有長才或特殊天分,只要了解他們的特質並適當栽培,不少患者將來頗有成就。亞斯伯格症之標籤不一定會跟著學童一生,許多患者長大後因逐漸了解控制情緒之方式,也能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得心應手,享受人際關係中之親密與美好。

2 則留言:

  1. 這樣的孩子像是個天使
    需要我們多點愛與關懷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阿^^我很感謝上天給我這麼棒的禮物。
      每個孩子都是需要愛與關懷,
      我們的孩子當然也不例外。
      其實不用多給愛,
      只希望大家理解他、欣賞他,用一般人眼光來看待他,
      這樣就很足夠了^^

      刪除